韩国的反华情绪,根本不需要任何人去鼓动,他们自己就会开始反华,之所以会这样,原因
韩国的反华情绪,根本不需要任何人去鼓动,他们自己就会开始反华,之所以会这样,原因是因为中国和韩国的无论是工业还是在农业,重合度无限趋近于100%。韩国昔日能跟日本欧美在产业上分庭抗礼,就是靠着汽车、芯片、造船、化工钢铁这些行业撑起来的“台柱子”。过去这些行业里,韩国有话语权,工资高、订单满,日子过得很滋润。但现在中国在这些行业的步伐却越迈越快,产量蹭蹭地上来,技术水平也不差,韩国原先赖以为傲的份额逐年缩水。在全球市场上,许多原本属于韩国的大单子,现在都流向了中国,工厂里订单变少,甚至有点多余的打工人。经济竞争带来的不仅仅是收益减少,而是关乎普通人最实际的饭碗。像汽修厂、手机零部件厂和造船码头里的工人,眼看着车间有空工位,工资没有以前水涨船高,甚至还怕被裁员,这种焦虑放在谁身上都不可能无动于衷。于是,很多韩国工人聚到一起,自发表达对中国的不满。不光是产业竞争让大家心里不舒服,两国几乎在各个重要领域都存在正面竞争。韩国出口集成电路、化工原料等高端货,进口也都是这些门类,双方的市场份额你多我就少。特别是韩国已经把中国当成最大贸易伙伴,但这几年的数据摆在那儿,中国技术追得紧,份额慢慢流向那边。韩国人难免觉得,中国的“低价”“高产”模式,把自家的赚钱机会抢走了。对于这一点,年轻人尤其敏感。有些大学生从小在新闻和网络上刷到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、历史争议,包括有哪些朝代是谁的,这些零零碎碎的事早就渗进了大家的印象。进了公司,听老板说今年又因为中国那边的竞争被砍了预算,有人还抱怨中国市场不让韩国流行文化进,觉得两边玩得不公平。这些事加在一起,让韩国民众对中国的感情变得越来越复杂,既担心,又有点气愤,觉得吃亏。其实韩国的反华情绪并不总是这样高,真要追溯起来,以前还经常讲中韩友好,什么“血浓于水”这一套。但这七八年,尤其是像美国部署反导系统惹急了中国,演唱会被临时喊停、韩国商品被限售,这些事成了许多人心里忘不掉的疙瘩。慢慢地,“市场竞争、政策波及,再加点文化摩擦”,这些层出不穷的矛盾,把两个邻居之间的情分给磨薄了。但光是跟中国死磕没用,得琢磨跳出箱子,多和东南亚、欧美那边站队,尤其得拿创新当饭吃。只有在新技术、新产业上抢先一步,韩国才能把被削去的市场份额补回来。也许这样,有朝一日韩国人再提到中国时,能多点合作和自信,少点无谓的埋怨。